哪種養老方式適合澳洲華人? “入住養老院就需要賣房”是真的嗎?

澳洲一直都被譽爲養老天堂,各種各樣的養老方式在澳洲這篇土地上都得到很好的發展。但是“住養老院要賣房子”或者“住養老院就要沒收我們的養老金“ 等等說法在華人社區流傳很廣泛。相信很多朋友對澳洲養老方式缺乏全方位瞭解。快樂生活的小編爲大家介紹:澳洲長者如何選擇適合的養老方式。

 

華人長者比較熟悉的兩個養老方式:

方式一:去養老院養老(Facilities,Nursing home )

方式二:在自己家中養老 (Home Care)

我們不會武斷地說,哪個方式絕對好,哪個方式絕對壞. 但是本文將分析澳洲政府的導向。

 

2021-2022聯邦政府財政預算案中,我們看到8萬個居家養老津貼的名額被提供。這也很明顯的能夠說明政府資源與養老方式的走向。

爲什麼傾向於居家養老呢,原因如下:

 

1)熟悉環境

長者不用適應新的環境,自己家中的擺設或物品都是無比的熟悉和親切。

尤其是我們華人“安土重遷”的觀念還是比較深的,相信不少讀者也不會喜歡在晚年生活中突然轉變自己的居住環境,住進一個陌生的環境中。

2)固定團隊

政府的養老服務質量服務指南中,反覆強調護理人員和護理團隊的一致性。居家養老就很好的保證了這個服務質量。

3)更快獲取支持

如果要獲得居家養老的支持,等待週期最長也就1年左右,而合適的養老院可能要等待3年至5年,甚至更長。

4)管理方式的轉變

以前對於腦退化,艾茲海默或者有嚴重障礙等高護理需求的長者可能唯一想到的養老方式就是入住養老院。但是隨着快樂生活推出自主管理模式以後,在管理費率低,與服務費率低,加上子女的協助下,很多持有3級-4級津貼的長者都有20 小時甚至更長的服務小時數,基本滿足子女與護理人員輪班交替照顧的情況。因此護理需求更高的長者就有了自己的居家養老的選擇。

 

“住養老院要賣房子”,或者“住養老院就是沒收養老金“等等說法是真的嗎?

這裏主要涉及一個比較重要的概念,就是資產測試的問題。這個和居家養老的收入測試就很大的不同。

居家養老的收入測試,只看您掙多少錢,不看您擁有多少錢

主要涉及的是收入的評估,意思是,只看收入,不看資產。比如說有存款,但是政府只會算利息收入;有房子,但是政府只會算租金收入;有股票政府只會算股票收益。而最重要的是,收入測試費最高上限也就支付30澳元一天。

而養老院的資產評估就完全不一樣了,掙多少錢和擁有資產,都要計算在內

養老院的評估不但要計算長者的收入,同時也要考慮長者的國內外資產情況。包括房子估價,投資產品總價值估價,收入評估等等,最高一天的資產測試費可以到300澳元。

此外,一位長者入住養老院的押金平均需要澳幣30萬元左右,但在大市區的養老院,該費用可能會高達100萬。當然這個是押金是可以退還的。

因此綜合總總,很多長者會產生一種“住養老院就需要賣房子的感覺“

 

需要高級護理的長者,居家養老是否能提供足夠的支持?

大部分情況,居家養老津貼屬於高級護理津貼,是可以提供足夠支持的。

我們引用一個客戶案例來解答:

快樂生活有一對客戶,是90多歲的老夫妻住在悉尼。他們兩位都是4級的津貼持有者,同時患有腦退化症,但是在使用快樂生活的服務之後,夫妻雙方都安全度過的疫情,同時在精神上和健康方面得到很大的提升。

我們曾經採訪過這對夫婦和他們的女兒,爲什麼沒有選擇養老院而選擇了居家養老,選擇了快樂生活

 

他們的回答是:

1)快樂生活自主管理模式,夫妻兩人一週有差不多48個服務小時,平均下來每天都有8個小時以上可以請護工交替照顧老人,期間女兒不會耽誤工作和自己的家庭。

2)護理人員都是專職照顧,加入2年以來就換過2次護理人員,而且還是在常駐護理人員放假的情況下。

3)快樂生活的 護理顧問/護理經理/個案經理,都是有澳洲註冊護士或有多年在養老機構工作的老齡護理行業經驗,專業的他們會和長者聊天時甄別腦退化症的前兆症狀,並給出就醫建議。

我們相信通過這個案例,對一些有較高需求的長者會有更大的啓發。 也希望各位讀者根據自己的經濟條件,健康情況做出適合自己的養老選擇。

Call Now Button1300 911 728